logoOne
资讯详情

六月标准化新规密集落地,五大领域重磅出击,重塑双碳、智能社会与工业低碳未来

来源: 2025-07-08 38

六月标准化新规密集落地,五大领域重磅出击,重塑双碳、智能社会与工业低碳未来

六月的标准化领域迎来密集政策输出,多份重量级文件接连发布,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智能社会治理,从国家标准宣贯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乃至国际标准突破,勾勒出我国标准化体系深化发展的清晰路径。


气候治理标准体系框架确立

6月2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首次系统性地为“双碳”目标搭建了标准化的行动框架

该方案聚焦基础能力支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三大支柱,核心在于填补关键领域(如温室气体核算、碳汇监测)的规则空白,将原本分散的实践整合为可量化、可监管的统一标尺。

这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底座,让气候行动从目标走向可操作的路径。

国家标准宣贯机制创新升级

6月3日,国家标准委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标准宣传贯彻 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破解了国家标准宣贯长期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其核心思路是精准对接需求,要求宣贯工作必须紧扣经营主体的实际应用场景,变被动“知标”为主动“用标、守标”。通过倡导数字化平台、案例教学、行业培训等多元形式,提升标准的渗透力和执行力。

其深层目标是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打破隐性壁垒,为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统一的技术规则基础。

团体标准

智能社会标准治理路线明晰

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央网信办与市场监管总局于6月10日联合发布了《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标准化指引(2025版)》。

它构建了涵盖基础通用、原则、应用、技术、评价的完整标准体系框架,其亮点在于强调场景化治理,针对自动驾驶、AI医疗等具体应用场景,识别社会影响并设定评估指标。

尤为关键的是,它规范了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流程,通过标准化手段前置性地管控伦理风险,引导技术向善发展,为智能社会的有序演进铺设规则轨道。

团体标准

工业绿色低碳标准加速完善

6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为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设定了清晰的标准化路线图。

方案明确了2027年(制修订百项以上标准)和2030年(体系更健全)两个阶段性目标,重点覆盖产品碳足迹、绿色工厂、低碳工艺等核心环节。其着力点不仅在于标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提升标准的实际效能——即标准对产业降碳增效的真实支撑作用。

同时,方案也强调与国际规则的衔接,助力中国企业应对日益严格的全球绿色贸易规则。

团体标准

国际标准话语权再获突破

6月12日,ISO制冷压缩机国际标准全球发布会在珠海举行。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两项压缩机国际标准《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与《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的全球发布,成功填补了该领域国际规则的空白,首次在全球层面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性能评价方法。

这不仅为全球制冷行业的能效升级提供了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向更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更显著体现了中国在制冷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参与乃至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

团体标准

纵观全局,六月标准化领域的动向传递出几个关键信号:

系统性思维主导

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治理智能社会,政策制定者都着眼于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避免规则的碎片化,追求整体协同效应。

实施效能成焦点

国家标准宣贯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管理部门对标准能否真正落地、发挥实效的关注达到了新高度,“纸面标准”向“行动标准”的转化成为核心议题。

新兴领域规则先行

在智能社会等快速发展的领域,标准指引的超前布局凸显了以规则引导技术、防范风险的治理智慧,体现了对技术社会影响的深度考量。

国内国际双轨并行

对内持续完善关键产业(如绿色工业)的标准体系,对外积极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为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和治理体系中争取主动权提供了坚实的规则保障。

标准化,正日益超越其技术规范的属性,深度融入国家治理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成为驱动转型、塑造未来的关键基石。六月的这些举措,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



暂无内容